公立医院第一家 仁和济世八十载--热烈庆祝浙江省中医院建院八十周年


八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之间,但对于医院来说,则是凝聚了创建、发展、壮大的一段光辉历程。八十载薪火传承,八十载精诚追求,八十年铸造一家医院,八十年忠诚一种事业,几代“省中人”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铸就了辉煌。
值此建院八十年华诞,让我们一同用心去诠释、去感悟省中医院八十的光辉历程。
建院之初,首任院长陈万里便提出了“公医院”的理念:使医院成为真正服务公众的有机体,以爱心和责任心实现医院的有效运作,并为医院塑造了举医为公的灵魂。80年来,我们处处可见那颗“公心”:从建院到新中国成立,医院在战火纷飞和颠沛流离中磨砺了18个岁月。新中国成立以后,医院获得了新生和稳步发展,名医荟萃,百花齐放。改革开放之后,医院更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结下累累硕果……
纵观医院八十年历程,儒医文化深深烙在了几代省中人的心中,建院伊始的先贤在谈到公立医院发展时,曾写道:“加深社会的信仰,我们深知精神的感动,要比任何一种宣传的力量来得切实而广大。”《礼记》也曾有云:“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所谓儒医文化,既包括医药强国、救济苍生的普世胸怀,又包括深厚的人文修养和广博学识。
医院首位院长陈万里既是浙江公共卫生事业开创者之一和“公医院”理念首倡者,也是中国风景摄影的第一人和陶瓷研究的泰斗;毛咸院长,曾和李大钊等人一起,为民请命,抗议北洋军阀政府,被打得头破血流。在他们之后的院长也都是饱读诗书、爱国救民的仁人志士。在近代的中国,“学医”始终和“救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奠定了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文化根基。陈礼节院长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医疗物资,抗美援朝的同志们为救治伤员在升汞中泡黑手臂,一位母亲值了二十年的夜班,一位父亲为了抗击甲流三个月不回家,一位中医为搞清楚剂量亲口尝吃有毒的中药,一位西医为了不让患者承受额外的痛苦在自己身上练习插管……历史的长河洪流滚滚,多少沧桑坎坷都随之消逝。沉淀下来的就是这样一种舍己奉公的精神,这样一颗“一心为公”的赤子之心。医院历代员工将济世救人的宏大理想和默默无闻的医疗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们的医疗服务带着爱,带着温情,也带着“理想化”的崇高。这种精神,如同传递的火炬,点亮了整整八十载。
儒医文化的另一个方面是深厚的人文修养和广博学识。用杨继荪院长的话来说就是:“不通国学无益于医学。”1956年医院引进的这批名老中医,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个个儒雅多才。他们吟诗舞墨,吹箫弹筝,题诗相送,传为佳话。在他们的熏陶下,医院和文学界、美术界的不少名人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再一次回顾医院走过的八十年风雨之路,再一次被医院的“公立精神”和“儒医文化”所洗礼,我们感慨:是党和国家英明的领导,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无数医院员工的奉献精神和赤诚“公心”,铸就了医院今日的辉煌。
八十年来,医院已经从最初几十张床位的局促格局,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鲜明中医特色和中西医医疗优势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成为了国内瞩目的杏林之地。
办院规模不断扩大,从占地面积十几亩,到几十亩,再到今天的湖滨、下沙医院两区,占地一百余亩,医疗用房达102000 M2,核定床位1500张,建设床位800张,设有40个临床医技科室,开设专科专病门诊有167个。按国内最新标准配置的危重病人抢救中心(ICU)2个,并拥有国内一流设备的层流手术室。2010年门诊量200余万人次,年出院病人4万余人次,日均中药饮片近4吨。
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中医,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做好中医界领头羊。医院不仅仅满足于传统中医“望闻问切”,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现代科学接轨,将现代医学技术融入到传统中医学中,不断提高诊疗水平。拥有先进的多排螺旋CT、全数字化直线加速器、磁共振、大型多功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和心脏DSA、ECT、高频乳腺X机、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导电生理记录及射频消融仪、多功能彩色超声诊断系统、大型肺功能分析仪、大容积高压氧舱、各种内窥镜等医疗设备。
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医院拥有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中医药重点学科10个;拥有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3个,省中医药二级实验室1个,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2个。医院作为SFDA认证的卫生部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共12个专业完成了多项中西药品的临床研究验证工作。近年来开展了骨髓移植、脐带血移植、心脏瓣膜置换、全髋置换、电子耳窝植入等重大手术,在超声内镜下消化道介入诊断和治疗、腹腔镜技术、关节镜技术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科技兴院,硕果累累。新世纪以来,医院科研硕果累累。近五年以来,共获得科研项目立项500余项,其中国家级33项,省部级76项。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18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医教结合,杏林摇篮。医院承担了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硕士生、本科生以及10多个国家留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9个。累计培养本科毕业近万名,硕士毕业生近2000名,博士毕业生200余名。“浙江省中医临床国际交流中心”设于院内,每年接待来院学习的留学生及参观、访问学者500余人次。
薪火相传,明贤辈出。80年来,医院名医辈出,既有叶熙春、魏长春、杨继荪、裘笑梅等饮誉江南的名老中医,也有赵竞初、王历耕、黄德瞻、朱焱、楼彦衡等名满全国的西医专家。今天医院拥有院士1名,全国名老中医17名,省级名中医30人,高级职称人员300余人。
回顾往昔,有感创业之艰辛;瞻望前途,又见未来之辉煌。艰难坎坷不能让我们萎靡不振,成功辉煌亦不会使我们喜不自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医院将以“精诚合作成就卓越团队,仁和济世呵护人类健康”为核心价值观,坚持“融汇中西医学,贯通传统现代”的办院理念,把医院建设成为一所综合实力强劲、优势特色鲜明、人才梯队优化、服务体系完备、创新能力显著、教学功能完善,在全省具有广泛辐射力,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三级特等综合性中医医院。
医院前身——省立杭州医院
湖滨院区全景
下沙院区夜景
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远景规划图
朱奕豪 陈岩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