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国内著名消化学科专家项柏康教授从医从教55周年报告会


-
11月8日,医院在门诊八楼多功能厅举行隆重庆典,庆祝我院国内著名消化学科专家项柏康教授80周岁生日暨从医从教55周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文教卫副主任肖鲁伟,医院院长吕宾、党委书记书记曹毅等党政领导班子出席了会议。医院各科室近200余名职工参加了庆祝大会。
会上,吕宾院长高度肯定了项老在消化学科上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并代表医院对项老的无私奉献表示了最诚挚的感谢,吕宾院长指出,项老治学勤谨,对学生要求严格中而又带有慈爱;治病严谨,对病人任何细微的变化都观察细致入微,项老治学和工作的态度,高尚的医德医风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随后,多位医师代表满怀深情地从各方面讲述项柏康教授在平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项柏康教授简介
项柏康,男,1933.11生,曾任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消化内镜学会顾问、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浙江省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消化病学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1956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本科。1984—1986中国缓马医疗队队长,培养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7名;曾获浙江省政府二等奖1项次,三等奖3项次,获厅局级一等奖1项次、二等奖3项次、三等奖5项次。
二十五年的住院医生——项柏康
“我做住院医生做了二十五年,二十五年没给我升职称。”项柏康的声音是嘶哑的。因为喉癌,他的声带被割掉了三分之二,但是他始终在微笑着。注视他的双眸,深邃且充满了喜乐和爱意。“我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60 岁我才评上正高。但是我从不后悔走过的路,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那么做,我问心无愧。”
1956 年8 月,项柏康从山东大学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浙江医院。1957年整风,他在党支部会议上提了一些中肯的意见,但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被划为了右派边缘分子,挨了多次批斗,并给予了留党察看的处分。1959 年11 月,浙江医院肝炎病人转移到莫干山疗养院,他随病人一起到了那里,克服困难,开辟了肝炎病区,当了主管医生。1960 年,时任卫生厅厅长李蓝炎上莫干山疗养院检查工作,见了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老项,你辛苦了!”顿时,一股暖流流入了他的心田,这句简单的话,直到今天仍让他难以忘怀。1962 年,望江山肝病疗养院成立,全院肝炎类病人转入望江山,绝大部分医护人员相继调回杭州,但他仍被留在莫干山疗养院工作。“文革”开始后,莫干山疗养院停办,项柏康就做起了当地老百姓的“全科医生”,采集草药,自己搞百草园,甚至还为妇女接生。十公里以外的患者家属也经常用担架抬患者上山求医,崎岖的山路见证了他的医术,也见证了医患之间的深情。1968 年,由于1957 年的历史问题,项柏康又被挂牌批斗。在批斗前,老百姓常来通风报信,告知这次批斗的重点,所以没有挨打。在那落寞受压的日子里,老百姓朴素的感恩给他带来了深深的安慰。
然而,千山万水总隔不断对亲人的思念。归杭的心是如此强烈,渴慕家人团聚,项柏康望眼欲穿。一次次的调归,都没有他的名字,甚至有人对他说:“你如果一定要下山,就只能去三桥埠火车站里做医生。”……十余年,多少个日日夜夜,项柏康体尝着无言的孤独和失落,原本是正规医大的毕业生,省级大医院的医生,前途似锦……却因为提了几个意见,就被困在山上,年复一年。他完全有理由去抱怨,去荒废,但他选择了笑对人生,他说:“我念大学吃饭是免费的,大三时每个月仅付12 块钱,是党和老百姓培养了我们,知恩图报,这样的心支撑我在山上刻苦自学,钻研医术, 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终于,1973 年项柏康被调回了杭州,进了省中医院。医院没有分房子,甚至没有为他安排宿舍。妻子是兄弟医院的大夫,住房亦很紧张,带着女儿和另一家人“拼”在12 平方米的宿舍里面。项柏康只有卷着铺盖,住进了总务科的仓库。仓库里的一张大桌子,晚上就成了项柏康的“床”。对于习惯了看事物“光明面”的项柏康来说,睡在医院里也是一件好事。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病人,提高医术。这一睡就是三年。后来,在当时党委书记李庆斋的关心下,他终于住进了集体宿舍。
自调入医院后,每天接触到不少危重疑难病人,他深感自己业务水平大大落后于同龄人,立志迎头赶上。他为自己订了三个“三年计划”:第一个三年赶上科内同辈人业务水平;第二个三年赶上院内各学科医生专业水平;第三个三年赶上省内同一学科医生专业水平。白天工作繁忙,他只能天天熬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艰难的岁月见证了他的付出和辛劳。医院许多人都被他的笑容感染,领导们发现了这个“年近半百的住院医生”的进步。当时的老主任楼彦衡对他说:“项医生,‘职称’两个字倒过来是什么?是‘称职’,牢牢记着,只要你‘称职’了,总有一天会被认可。”楼主任的话深深铭记在项柏康的心里,这位低调严格的主任从来不会推荐任何人评职称,只对项柏康一个人说过:“这次评职称,项柏康,你是够条件的。”
从莫干山开始,因为缺少老师,项柏康的学医之路多是靠自学,靠读书,靠观察,靠摸索。这渐渐地成了他的一个学习习惯。70 年代末,他先后两次去上海长海医院周岱云医生那里学习如何做ERCP 及EST,回来就把盐水瓶底部打开当一个“胃十二指肠乳头”,把鸡的肠子拿来当“十二指肠”,后来摸索出一套办法,完成了浙江省第一例ERCP,并且发表了论文,该论文在当时也是省内第一。
他曾经去协和医院参观,参加了协和医院大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良好的学术气氛和老专家们充分的准备、积极的发言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一次查房,他总是先上图书馆,检索出几十篇相关论文,并仔细研读,这是项柏康认为最正常的事情。直到今天,早已退休的他还坚持每周一次的消化科查房及湖滨院区每月一次、下沙院区每月两次大内科疑难病例讨论,每一次的查房及病例讨论前开夜车,他说:“我已经习惯了在查房的前一天去看看病人,或了解临床资料,对检索出来的相关的论文,第一遍粗读,第二遍精读,第三遍做笔记,如果不好好准备,到查房的时候点评不了,那是要难为情的。”
项柏康说他总结的学习方法有五种:
(一)纵横交叉法:每遇到一个疾病,纵的是从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辅助检查直至诊断治疗,对疾病有一个系统认识;横的是对类似疾病如何作好鉴别诊断。
(二)善始善终法:凡经他诊治的病例,若转其他科室或转外科手术,他要追踪他们的预后或手术情况及病理诊断,作好总结。
(三)见缝插针法:不定期去有关科室转一转,是否有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病例,当他轮转门诊时,总是每周在空闲时间去病房看,是否有特殊病例。
(四)循环记忆法:临床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有不少数据需要牢记,便于诊断,但久了易遗忘,他采用隔一定时间循环一次,把它记牢。
(五)集思广益法:在医疗实践中遇上问题,不仅向长者、同辈请教,亦向年轻人学习,集思广议。
在这位老人身上,人们深深感受到他不是在空谈道理,而是在实践着他所说的话。“勤奋、博学、慎辨、谨行”是他的座右铭,并且在八个字中,始终贯穿着“认真”两字。
项柏康对医院的人文建设也有一份关注。过去那么多年的冤屈苦楚,他都觉得无足挂齿,然而,面对医者人文关怀的缺失、医患关系的紧张、后学的倦怠与浮躁,他的心却片刻不得安宁。他深深惦记着院史的编纂工作。一部院史,是医院文化的梳理、医者仁心的传承,更是为年轻的医护人员点亮一盏明灯。用项柏康自己的话来说:“人生是美好的,不要虚度年华……因为有了你,能使别人过得更好,这是人生莫大的乐趣与幸福。”
院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