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失散17年的姐姐与燕燕配型吻合—隔着无菌舱姐妹聊得好开心


23岁的兰溪姑娘王婵媛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叫“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疾病。昨日一早7点多,她没吃饭,赶到省中医院体检,为17年未见的妹妹做骨髓移植的最后准备。如果检测顺利,三五天后,她要把自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妹妹。她的妹妹燕燕躺在省中医院血液科无菌舱,和外面的全家人一起,都在盼着这一天早点来。
几乎是同一时间,省血液中心发出了正式报告,燕燕的血亲,父母姐弟四位亲人中姐姐媛媛与燕燕配型几乎是全吻合。为了抓紧一切时间给移植创造机会,姐姐一早就赶到医院。
体检要检测的项目很多,媛媛挽起袖子,抽了10小管血。身材娇小的她,咬着嘴唇,没皱一下眉头。“我是家里的老大,救妹妹,我肯定排第一个。”媛媛这样说。
在这之前,她曾偷偷找过医生,“全家人当中,我最适合捐骨髓。爸爸妈妈上年纪了,弟弟年纪小,还是我身体好。”23岁的她,此时俨然成了全家人的顶梁柱,风来雨来,都要挡住。
你知道骨髓移植是什么吗?记者问她。
“具体我也不懂,大概说,就是妹妹的造血的种子出问题,我的造血种子给她,她就能好起来。”姐姐说得很干脆。
体检完,媛媛吃了点东西,又到妹妹的无菌舱探视间坐了一会。连接两个姐妹的是浓浓的血缘,虽然隔着玻璃窗,两个人打电话,依然说得很开心。
想到就快能移植了,燕燕这两天也开心了。“在无菌舱里太孤单了,大家来看我隔着玻璃窗,像看大熊猫,我好想出去呀。”
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周郁鸿教授说,现在,燕燕的移植程序算是已经启动,姐姐体检的同时,医院正在紧张地为燕燕制定一个最好的移植方案,以保证她得到最好的治疗。
昨日,为燕燕筹集医疗费的爱心依然在汇聚,杭二中滨江校区的老师同学,把15.4万元送到医院。本报记者 王蕊 本报通讯员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