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信息资讯
News Information

- 信息资讯- 媒体报道

【青年时报】42年来每顿饭要靠做怪相才能下咽

2013-04-24 199
字号:

时报讯 “我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病人,42年来,一吃东西就吐,连喝口水都会呛着噎着。甚至每次吃饭,还要靠做各种怪相,才能把食物咽下去。我们给患者做了检查,发现他患了胃贲门失弛缓症。”

前天,浙江省中医院消化专家吕宾教授,为61岁的杭州市民俞大伯进行了手术。昨天是手术第二天,被困扰了40余年的俞大伯很激动,他说自己终于能吃上一口正常饭了。

  

吃饭要靠做怪相才能下咽

吕宾教授说,一周前,一位61岁的杭州人俞近炎大伯,赶到省中医院消化科看病。老人称自己40多年前就开始出现吞咽困难,只要吃东西快或者较硬时,胸口就会堵得慌,还会不停打咯。 这40多年来,他  每吃一点东西,都得完成一系列动作:扭动脖子、头颈扬起,不然食物很难吞咽下去。

刚开始俞大伯还没有引起重视,只以为是一般的感冒,没有去医院治疗。之后,症状发展得愈发严重,连喝水都堵,吃一顿饭简直就是一次受罪。吃饭稍快些,马上就会喷出来,像有东西堵在喉咙里似的,颗粒米无法再进。

俞大伯到了外面一般不敢和别人一起吃饭,如果遇到这种尴尬时,就借故上个厕所,吐了再返回。不知道的朋友说他吃相难看,一股“饿死”样,所以俞先生都尽量避免外出。

更让俞大伯难受的是,每次晚饭后,还必须把吃下去的食物“喷”出来,并且一定得将食物“喷”尽,不然夜里呼噜声震天响,喉咙里“叽叽咕咕”有一夜好呛呢。 
   40多年来俞先生天天都这样,睡前喷吐食物成了每天的习惯。每天的进食、睡觉成了俞大伯难言的痛苦。
   食物全部堵在胃的入口

上周,俞大伯慕名来到浙江省中医院。吕宾教授为俞大伯做了详尽的检查。在做吞钡食管造影检查时,吕教授发现俞大伯的食管已扩张扭曲,食道至胃贲门之间的通道已经形成一个喇叭口,上大下小,呈螺旋形状。因为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所以,俞大伯每次食物到了胃的入口狭窄处,就落不下去了。

“我们诊断得出,俞大伯患的是贲门失驰缓症。”经过积级的术前准备,手术当天,在胃镜直视下,吕教授切开俞大伯食管中下段黏膜,在黏膜下层开辟了一条长约17cm的“隧道”直至贲门口下方,在胃镜直视下切开食管下段及胃贲门周围的环形肌,然后用金属夹闭合黏膜切口(隧道入口),约一小时手术顺利结束。”

经过手术后,俞大伯的吞咽功能终于有了改善,手术后就可以进食流质,第二天还能顺利喝下稀饭了。两天后食管造影复查,造影剂顺畅通过贲门进入胃内。手术后第二天,俞大伯有些激动地对我们说,自己终于顺利吃上一顿 ‘正常饭’了!

“我现在喉咙口很顺畅,吃饭不噎牢了,睡眠也好,一觉到天亮,终于摆脱了42年来的怪病。”听到俞大伯的感谢,吕宾教授也为解决了俞大伯的困扰而开心。

  

每10万人中有1人得此病

吕宾教授说,贲门失驰缓症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良性疾病,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大约每10万人中有1人得此病。

“正常人的贲门在食管与胃交接口的地方,相当于一个牛皮筋。平时东西吃下去,食物就从这里进入胃,可俞大伯不行,食物下不去都堵在食管里。” 吕宾教授说,这种病的主要表现就是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一般,这种病20至39岁的人最常见,男女发病大致相等,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营养和生活质量。

“这次为俞大伯打开长期封闭的食道,将来他都能正常进食了。” 吕宾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