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反复心灵交流救回产后抑郁轻生女子


时报讯 她是浙江省中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高静芳,从1984年从医后,她就专门从事精神卫生方面的工作,接触过的各种抑郁症病患不计其数。说起从医以来,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病人,是她曾接触的一位30多岁的清丽女子,对方因为产后抑郁症的困扰,病程反反复复,最终通过心理支持缓解了病症。这个病人给了高静芳主任深刻启发,在她之后的从医过程中,每一位在她手上的抑郁症患者,她都细细询问病史,耐心开导和交流。
30多岁女子患抑郁症多次自杀
“这个病人的故事,让我真正认识到抑郁症对一个家庭的影响。”交谈刚开始,高静芳主任陷入沉思,房间里顿时显得安静。
“记得还是我刚工作不久,应该是1984年的四五月份,当时我还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有一天,我跟着一位带教医生一起查房,随后,我们几个医生坐下来在宽松的环境里探讨,有一个医生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女患者说:“你看,对面那个人,你觉得有病吗?”
“我望向那名女子,估摸年龄,应该在30岁上下,她正安静端坐在远处,五官清秀,外形看上去很舒服。这样一个女子,怎么会住在病房呢?”
“后来,我才得知,她得的是抑郁症。经历了第一次查房后,我回去立刻翻看了她的病历,从她的病史来看,她已经是第二次入院了。因为抑郁症令她痛苦不堪,她曾尝试割腕自杀,幸亏被及时发现,她被救了回来。然而,没过多久,她又再次起了轻生的念头,卧轨自杀。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抑郁症的患者,当我再次看到她的时候,她正要准备出院,此次,她像是换了一个人,不再是我第一次见她时那样。她兴奋地和医护人员一一道别,她说自己惦记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她和医护人员滔滔不绝交谈告别着,完全让人感觉不到,她曾是个抑郁症患者,我从心里希望她能彻底走出抑郁的困扰,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康复后给患者心理支持
但差不多过了四五年的时间,她又来了。她来的时候,少了一条腿,听她的家人说,她的抑郁症又复发了,又尝试卧轨自杀。
“她内向文静,总是说得少,做得多,一旦觉得自己无助了,没有希望了,就会开始放弃,有时候,甚至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此时,高静芳主任已从医几年,她尝试和她交流,但这个女病人经常会说自己没用了,有时候思维迟缓。“原来,她回家后,又出现了抑郁情绪,和丈夫很少说话。这期间,她也曾吃过安眠药、想过各种方式,但最终都被救了回来,但最后,她依然选择卧轨,最终少了一条腿。”
仔细了解,高主任发现,女病人在回家后,一直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在这次治疗过程中,我通过药物治疗,她开始慢慢好转,我告诉她,心里有抑郁,就要讲出来。在病患治愈回家后,我会要求她定期来医院复诊,并带上她所服的药,就可以从中了解到她是否按时服药。”
高主任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在用药治疗后,即使恢复了,也可能会反复,这就需要长期坚持,有的甚至需要终身治疗。
“这件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抑郁症患者不仅仅需要药物支持,更多的是心灵方面的支持,对抑郁症患者的跟踪随访,是治疗的关键,除了选择合适的药,同时要随时跟进她的变化,就像她的一个家人,随时了解病人回家后的用药情况和心理情况。其他的抑郁症病人也一样,要能坚持吃药,回家后家人和社区能长期关注他的情况,这样这些患者就都能很好地康复。有的患者病好了以后,甚至还能胜任原来的工作岗位。”
任何抑郁症患者都不能随便放弃
高静芳主任说,像这样的病人,也就是所谓的“双相情感障碍”,也可以称之为情感性精神病,有强烈的意识要自杀。
“我每年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抑郁症患者,把他们从自杀边缘拉回来了,但病患的抑郁症还是会反复发作。这个病人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我对临床上接触的每一位抑郁症患者,在病史上都会细细地问,有没有类似的表现,一定要问清楚,但对抑郁症患者又不能问太多,要掌握技巧。对于任何一个抑郁症患者,都不能随便放弃,这点一定要和家属讲明白。”
对住院的病人,高主任都会建立很好的档案系统,放在医院代患者保管,有的病人有原有的病历,那就会坚持来复诊,定期进一步治疗。
“医生只有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但更多的是病人回家后,家人和社区的关注和跟踪。对于抑郁症患者,要更多的呼吁,更多的关注,一定要有一个政府行为。这和人的激素有关,特别是产后抑郁,怀孕时孕激素很高,生完孩子后,孕激素迅速下降。因此,抑郁症多发于怀孕生产之后,要注意自己心理方面的调节,及时排解各种烦恼,自己也要想得开。对于初产妇,应更多的关注孕期的情绪和睡眠。”
高主任建议,产妇孕产期,做一些适度运动,这个很重要,这样出现抑郁的可能性就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