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信息资讯
News Information

- 信息资讯- 媒体报道

提升关注度是有效互动的基础,但哗众取宠吸引眼球是“误入歧途”--政务微博 当戒“粉丝崇拜”

2011-09-07 260
字号:
    眼下,“政务微博”发展迅猛,网友对“微博问政”也给予持续关注,许多人认为,微博互动在干部倾听民意、推动政府工作、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例如“政务微博”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等。

    “政务微博”究竟如何发展?实际上,“政务微博”绝不仅仅是以政务之名、说些网言网语来吸引眼球,如果指望通过增加“粉丝”(关注者)、提升微博影响来创造“政绩”,不过是本末倒置,混淆了标与本的关系。

    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微博为党政机关与社会沟通带来无限新鲜能量,迅速成为“零距离”对话、“全天候”互动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碘盐抢购、饮用水抢购等多起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及时发布信息、澄清事实,平息谣言、稳定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务微博”带来新鲜能量,却也是新生事物。政府官员及职能部门应当如何预防和管控可能带来的风险,如何避免其简单化,如何理性应对一些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和社会情绪……这些问题考验着政府、官员的智慧,这都是办好“政务微博”需要研究和学习的。

党政机关无法回避新舆论场

    微博给党政机关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正面形象。某地物价部门的微博面对博友提问,回应“官方数据不容置疑网下惯用的口气在网上引发微词一片;一些政务机构的微博仅仅转发一些政府公告和地方新闻,甚至开通后就不闻不问,数天乃至数月不见更新,更别提与公众实时互动、回应关切了。

    “这样的微博,还不如不开。”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表示,在微博平台的话语环境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公开的。微博的开放性要求管理者时时刻刻不能懈怠,微博的交互性要求字字句句须摒弃盛气凌人的官腔官势。祝华新认为,党政机关必须转变旧有的身份定位、话语表达方式、乃至工作作风态度。对负面评论尤其应当宽容理性,最不可取的就是仅仅删帖,甚至关闭评论功能。

“粉丝”并非唯一评价标准

    【链接】今据“中原铁道与您同行”微博的维护者介绍,今年春运前夕刚刚开通认证微博,截至9月5日,新浪、腾讯、人民微博已有“粉丝”141万,累计发布广播2321条,平均每天10条。

    “粉丝”越多,意味着关注这个微博的人数越多,是衡量微博影响力的标志之一。一些地方党政机关也把“粉丝”多少看做衡量微博推动有效与否的一个标准。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提醒:“粉丝”指标并非唯一评价标准。个别甚至通过“刷粉丝”等非正常手段求得表面繁荣,更是“误入歧途”。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认为,“政务微博”应该破除“粉丝崇拜”,力戒作秀心理,与其他网络手段、网下手段并举,促进工作作风转变,激活网下的相关部门和现有体制机制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

专门维护管理是发展保证

    据微博维护者山东省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闫向军介绍,开通微博是经过省旅游局管理特别授权的。“我们有清晰的内容定位:发布旅游资讯,向民众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一手信息,不参与其他社会微博各类热点问题的讨论。有专人维护团队:两人负责微博发布,3人负责信息整理,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11点,每天发布二三十条左右。”

    记者调查发现,影响力排名靠前的几家政务机构微博,背后都有专门的维护团队和管理要求。

    今年6月底,南京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应适时回应社会热点,即时通报突发事件的动态信息与应对举措,人性化提供便民服务、生活类常识等;

    据悉,这是市级政府第一次针对规范“政务微博”下发专门文件,效果值得期待,也给其他地方发展“政务微博”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