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46厘米,我们走了11小时!
46厘米,很短,不到一步的距离,任何一个普通人抬脚就过了,一瞬间的事儿。然而,46厘米,却又很长,因为那是一名患者动脉完全闭塞的“天堑”,为了天堑变通途,我们医学影像科介入团队整整用了11个小时!
原来,这是一位64岁的男性患者,右下肢活动后疼痛已有2年多,近来病情又加重且影响了行走,每次只能走200米左右,皮肤发麻,皮温减低。右下肢CT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右侧股浅动脉全段、腘动脉上段完全闭塞,范围长达46厘米,右侧小腿、右足的血供仅靠一些细小侧枝勉强维持。
患者慕名找到了我院医学影像科介入室孙志超博士,孙博士仔细看了病历资料,认为患者需要尽快手术开通血管,恢复患肢血供和功能,避免病情进展导致肢体坏死、甚至截肢。
患者术前CTA显示股浅动脉完全闭塞,连开口的找不到,而且闭塞范围太长,手术难度很大。最难的就是要用不到半毫米粗的导丝穿过已经完全闭塞的血管,而且不能损伤血管。跟头发丝差不多的导丝前段进入血管,只能通过露在体外的部分控制导丝前进的方向、角度,血管分支多如牛毛,走行方向千变万化,要让导丝按照设计的路线前进,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患者血管完全闭塞,就像被蒙上眼睛挖隧道,而且不能挖到隧道壁。术前,孙博士反复研究患者病历资料,把能想到的困难都一一做了预案,细致到术中需要的材料、器械,每一步的操作,并与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进行讨论、交流。
2月20日上午11点,在我院下沙院区介入手术室,手术开始。
然而,实际情况完全超过我们的预想:引起血管闭塞的斑块太硬,连最硬的导丝也无法穿过;顺行开通不了,那我们腘动脉穿刺,逆行开通,还是不行;好不容易从狭小的缝隙里把导丝送过去了,导管又过不去;导丝进入血管内膜下,无法回到血管腔内。
1小时,进展缓慢;2小时,困难接二连三;3小时,我们在尝试各种方案; 4小时,患者家属虽然焦急,但希望继续手术; 5小时过,几乎没有进展;6小时,患者在坚持,我们就不会放弃;7小时、8小时,我们一毫米一毫米的前进;9小时,导丝终于安全穿过闭塞血管,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10小时,分段逐步扩张血管,放置支架;11小时,手术完成,效果理想。
46厘米,11个小时,您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技术不够好?2016年,孙博士团队完成同类手术27例,成功率高达100%,没有一例手术时间超过三小时。这次11个小时的手术,患者除了躺久了腰痛,没有其他一丁点的不适。
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去完成这个手术,只是因为我们和患者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有共同的敌人——疾病。患者和家属选择坚持,我们唯有全力以赴。我院医生影像科副主任孙志超博士,如果说术前计划和术中操作是专业和体力的付出,那在手术遇到困难、甚至看不到成功希望时,在那种巨大心理压力下选择的坚持,已经超越了全力以赴。手术护士莫小玲,当天凌晨五点就已经赶到医院,因为参加另一台急诊手术,这一天她完成3台手术,等所有手术结束整理好器械和手术室,已是深夜11点,一天工作18个小时。手术助手陈海波医师,老婆在外地工作,9岁的女儿只能委托给她同学的父母,最后住在同学家里。手术技师吴小杰,术中不断安慰患者、给患者家属通报手术情况,手术结束,跟参加手术的医护说:“你们太辛苦了,我开车送你们回去”。
11个小时前进46厘米,因为患者和家属选择我们、并相信我们,因为我们的坚持和全力以赴,这一仗,我们赢了!
专家名片:孙志超,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浙江省中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师从著名介入放射学家肖湘生教授,先后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医疗中心交流学习,主攻方向:微创介入治疗学。擅长恶性肿瘤及外周血管介入治疗。
医学影像科介入室常规开展的手术有:
1. 神经介入: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瘘栓塞,颈动脉狭窄成形术
2. 恶性肿瘤经皮微创治疗:肿瘤穿刺活检,粒子植入,消融治疗(射频、微波等)
3. 恶性肿瘤经血管微创治疗:原发性肝癌、转移瘤、肺癌、宫颈癌等栓塞化疗
4. 良性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肝血管瘤、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等、椎体压缩性骨折等
5.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血透通路狭窄,布加氏综合征等
6.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呕血;顽固性腹水
7. 急诊大咯血、呕血、消化道大出血、创伤性大出血、肺栓塞等

医学影像科/供稿 下沙党院办 朱轶莹/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