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信息资讯
News Information

- 信息资讯- 医院动态

急诊科的故事——爱,在循环

2015-02-24 159
字号:

“什么?快不行了?别急,慢慢说!”预检班何老师接起电话后音量突然拔高,我们敏感地听到了平日里最不愿意听到的字眼,纷纷停下了手头不那么紧急的活,就连刚送血回来的后勤人员赵师傅都以询问的目光看向我们,“医院门口公交站?!老赵,平车!快!”何老师挂下电话就跟赵师傅一起推着平车冲了出去。

“我去叫蒋主任准备下!”

“看来情况不太好,我叫麻醉科!”

“我去准备球囊和呼吸机,等下直接抢1床!”

“我去准备静脉通路这一套!”我盖上组2特护单,跑进治疗室,各种大小的留置针、采血管、采血针、血气针筒……备齐用物后我又检查了平车会经过的走廊,将有可能阻挡平车前进的椅子都搬到一边。

载着病人的平车冲进抢救室,我很惊讶地看到,固定好刹车后的赵师傅,居然比医护人员更先对患者做起了心肺复苏,而且手法、频率、按压深度都符合标准,那一瞬间的感觉非常微妙,我仿佛突然想到了些什么,跟着大家一起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抢救病人。

这是一名对我们来说年纪尚轻的病人,61岁,有心脏病史。入院时意识已经丧失,呼之不应,颜面口唇紫绀非常严重,开通静脉通路、气管插管、静推肾上腺素……抢救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但是非常遗憾,这名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由于在公交车上耽误了较长的时间,最终没有抢救回来。

之后,我碰见赵师傅,问起心肺复苏的事,他说他看到平车上病人脸色发紫的样子,叫了没反应,也没多想,凭着以前吕院长组织医院给他们上课的经验,就开始按压了,病人最后没救回来,他也很难过。如果在公交车上有人能够进行抢救,说不定病人现在已经能睁眼说话了。他说,如果在外碰到这样的情况,他还是会第一时间去抢救的。

我问是前几次在仁和大讲堂开设的培训班吗?他说是的,正因为医院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组织了为其一月共计7CPR培训课,让他学到了许多,也因为如此才敢于在第一时间冲在第一线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救治患者。他非常感谢医院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因为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手把手的指导,让他知道了什么是“黄金抢救时间”、怎样评估患者、如何为患者进行有效按压等等。

这是一个没有引起多少关注的团队,却被院领导们牢牢记在心上。这群并不年轻的穿着绿衣的战士,这群一直默默工作的可爱的“大叔”。他们在急诊这个紧张而忙碌的小小天地里,一次次地给了我们惊喜和感动,用他们粗糙的手掌传递着生命的温暖!

 

 

湖滨急诊 张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