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健康服务
Health services

- 健康服务- 频道首页

血液内科

科室负责人:叶宝东
预约挂号
微信扫一扫

科室简介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内科自1972年建科以来,始终秉承“中西并重”的发展理念,是国内最早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以及中西医结合专科规模最大的单位之一。2005年首批中华骨髓库指定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和采集医院,2008年国家中医(血液病)临床研究基地,2018年国家区域中医血液病诊疗中心,2024年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管局血液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协作组”组长单位。2021年首次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中全国排名第一。科室目前拥有5个病区258床位,无菌层流洁净室21间。拥有一支包括国家级名中医指导老师2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名,浙江省名中医2名等多名省部级以上人才在内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队伍。


技术优势

科室在各类贫血(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有独到之处。

1.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作国家中医血液病临床研究基地的重点病种,已形成一套根据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分期论治相结合的浙江省中医院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干预完整体系,合用西医治疗,在全国取得卓越疗效和认可。科室于1954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全国首例获得成功。先后在全省和全国范围内牵头组织开展了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了中医药联合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免疫抑制剂、雄激素等药物的毒副反应,调节疾病免疫异常、减少输血依赖。创新形成了急性再障“凉-温-热”三期四型辨治,慢性再障“补肾活血”、“痰瘀同治”以及“伏毒致病”理论。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首次创新性提出再障移植的“髓元”理论并指导临床,明确了疾病移植过程中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和物质基础,中医药分期分阶段论治,能有效提高干细胞植入、减少移植排异以及病毒再激活等情况。创新应用补肾活血祛瘀法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障前期、移植后早期进行干预,植入率高达94.1%,移植相关并发症死亡率5.8%和严重GVHD发生率5.8%。

2. 中医药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探索应用中医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血液病30余年,创立了中医药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完整模式,是浙江省最早开展这一高难度技术的单位。目前移植中心能开展国内外最先进的半相合移植、非血缘移植、脐带血移植等各类高难度移植,而且不仅将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也将其应用于难治复发的免疫相关的疑难病症,例如难治复发的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等,得到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三等奖。创新性探索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中医基础理论,率先提出了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髓元”的概念,探索中医理论阐述移植相关问题,明确移植中证候的演变规律。每年开展各类移植100余例,成功率达98%以上,60%以上无病生存,移植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许多恶性血液病患者获得了新生。

3. 血细胞减少:针对血细胞减少诊断与鉴别诊断,包括肿瘤放化疗、药物、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肝病引起的血细胞减少,我院血液病中西医结合精准实验室依托基因检测、AI辅助系统及中西医联合科研,通过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核型分析锁定恶性克隆,中医专家同步辨证分型(如气血两虚、脾肾阳虚),实现“病-症-证”三维关联,将西医精准诊断与中医整体调治深度融合,持续推动诊疗技术革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周期的医疗方案。

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自70年代起就开展了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逐渐形成了“紫癜病”——“治从气阴”的治疗原则。血液科牵头完成了“国家科技部”ITP专项研究,论证了我院验方“增血汤”在提升血小板水平、减少激素使用等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了中医方药干预在协助“紫癜病”激素撤退方面的作用研究,充分认识了中药在改善患者临床乏力、出血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疾病整体疗效反应。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紫癜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的制定工作。

5. 淋巴瘤: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瘤,科室尤其是聚焦于围化疗期的减轻毒副反应、增加疗效,随访期的维持治疗及预防复发,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介入,根据淋巴瘤的致病特点辨证分型。突出治“痰”为主,辨证分为五型联合西医治疗,疗效显著。尤其是本科创立的“解毒消瘰方”,结合临床证候辨证加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等肿瘤负荷指标。

6. 白血病:于1976年首次报道了运用“抗白血病七味汤”成功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例,获得存活20年。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新创了“抗白延年汤”。此外,学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药三尖杉酯碱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首创HA方案已成为国内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标准方案之一。血液科运用中药“抗白延年汤”联合小剂量HA方案,基本明确了中医药联合小剂量化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化疗通过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预后,延长生存。

7. 多发性骨髓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领域,秉持“分阶段精准干预、中西医协同增效”的理念,根据不同症状和体质,将多发性骨髓瘤分为不同证型,如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型、痰瘀痹阻证、肾虚血瘀证等,针对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扶正与祛邪的结合。一方面,通过补气养血、健脾益肾等方法增强患者自身的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另一方面,运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软坚等中药,祛除病邪,减轻肿瘤负荷。这种扶正祛邪并重的治疗策略,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同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药可以有效减轻化疗、靶向治疗(例如周围神经病变等)带来的副作用。

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自90年代就开始根据WHO指南对MDS患者进行分层治疗,开发了多个有效方案联合中药治疗,以扶正固本,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对年轻中高危患者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中医药治疗,加快了移植植入率,提高了移植成功率,减少了复发,取得很好疗效;而对老年或无法耐受标准剂量化疗的患者应用本科室开发的促造进造血、减少细胞凋亡的中西医联合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学术地位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为国家中管局血液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十一五”重点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协作组”组长单位,2008年国家中医(血液病)临床研究基地,2018年国家区域中医血液病诊疗中心,2024年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浙江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布的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中,学科综合学术影响力全国排名第一。


科研成果

牵头全国11家单位完成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中医诊疗指南的修订,组织完成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项(总经费1520万),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医药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障方面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治疗再障的技术方案。牵头制定急性白血病中医诊疗指南和淋巴瘤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参加了 “白血病”、“紫癜病”、“紫癜风”、“虚劳(白细胞减少症)”等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参与中医治疗骨髓瘤的指南制订,作为行业规范推广实施。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获奖12项,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5项,院内制剂2个,并组织开展了两批共计29项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投入开放基金605万,涵盖了全国16个省市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