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简介
浙江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有近50年的历史,目前是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肺病重点学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全国肺病协作组大组长单位、国家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全国三大肺功能研究基地之一、浙江省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中医优势专科联盟肺病科组长单位、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呼吸功能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呼吸生理研究中心、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医内科专业博士点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点。多次入选广州艾力彼“最佳研究型肺病科”。2020年通过国家PCCM认证项目,2021年荣获全国PCCM科规范化建设项目三级医院优秀单位,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行榜中均位列全国第二。

技术优势
科室由门诊、普通病房、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气管镜室、肺功能室等组成。三院区共有床位130张,每年出院病人平均超4000人次,年门急诊总量12万余人次。学科设有慢性咳嗽、肺部小结节、支气管哮喘、肺康复等专病门诊,肺部小结节、肺纤维化、难治性咳喘、过敏性疾病等多学科联合门诊,对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学科各院区均拥有独立的支气管内镜室,拥有硬质支气管镜、支气管超声内镜、荧光支气管镜、氦-氩气及冷冻工作平台、内科胸腔镜、电子支气管镜等设施,开展气管镜下的各种检查与治疗技术(包括经支气管镜检查的肺活检术、冷冻、支架的植入、内镜套扎、球囊扩张和氩-氦气刀治疗等)、内科胸腔镜等检查,居省内乃至全国的领先水平。学科设有独立的肺功能室、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拥有无创呼吸机、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超声诊断仪、睡眠监测仪、德国耶格肺功能仪、德国康讯超声式肺功能仪、日本捷斯特3D肺功能仪、日本捷斯特J-21气道反应测试系统、瑞典尼尔斯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系统等先进设备,开展肺通气功能、肺容积测定、支气管舒张试验、肺弥散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呼吸阻力测定、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心肺运动试验、睡眠呼吸检测等检查,涵盖从基础诊疗到危重症救治的完整链条。
学科传承浙派中医杨继荪教授创始的杨氏内科流派,在国医大师葛琳仪的带领下,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徐志瑛、宋康、王会仍继续发扬杨氏内科“谨严求实、术精德高”的流派特色,将专科建设成有自己学术特色,中西医并重的专科。在省级名中医王真,学术带头人张弘,专科负责人杨珺超带领下,学科进一步发展,聚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结节、肺癌、间质性肺病等重点病种的管理,着重进行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的持续优化。

学术地位
学科是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呼吸分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每年均举办国家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提供知识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学科交流与提升。作为浙江省内唯一一家中医医院PCCM专修基地,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多家医院的进修人员,通过相关培训提升进修人员的专科诊疗、危重症救治、科研能力。学科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7名,具有较强的临床、科研和教学能力,承担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指导、创新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等职责,每年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余名。同时,学科承担中医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学硕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学博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多层次学生的课堂教学、临床见习和规培带教工作,培养临床思维,提升专业技能。
学科设有5个名中医工作室,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名、省国医名师2名、省级名中医7名,省“卫生创新人才”1名,省级医坛新秀2名,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项目培养对象2名。

科研成果
学科共承担课题70余项,其中国家级10余项,省部级16项,获省部级奖项3项、厅局级奖项10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 近50篇,中科院一区、二区10余篇;出版教材与著作近20部;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级或省级指南、方案与共识等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