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心”的缺憾,开启新的人生
大学新生,“心”的缺憾
来自广西的小陈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杭州下沙某大学,人生新的一页正在开启,不料却在入学体检时被发现心脏有杂音。校医告诉小陈,她可能患有某种先天性的心脏病,这会影响到她今后的就业、婚姻和生育,小陈顿时觉得整个世界都蒙上了阴影。
带着心中的忐忑,经学校老师引荐,小陈慕名来到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心血管内科毛威教授处求诊。经心脏听诊和心脏超声检查,小陈被确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是指在室间隔的任何位置上存在左右心室之间的异常通道,如不及时手术治疗,患者慢慢会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毛威教授说,小陈的室间隔缺损最大缺损径约7mm,分流量大,应该尽早手术,可以通过微创的介入手术堵住室间隔上的缺口,手术成功率很高,术后不遗留伤疤,手术费用低,能够从根本上治愈她的心脏病。
一把“小伞”堵住缺憾,新的人生重新开启
小陈很快被安排手术,在局部麻醉情况下,毛威教授和蔡宏文副主任医师开始实施“补心”手术。毛教授一边和小陈聊天,一边通过娴熟的血管穿刺和导管操作技术,利用外周血管建立了一条动静脉轨道,通过这条轨道将一把折叠的“小伞”缓缓送入心脏,从X线影像上,能够清楚地看到这把“小伞”很快抵达心脏并穿过室间隔的漏洞,随着精细的心内导管操作,折叠的“小伞”慢慢滑出伞柄(输送鞘管)并撑开,随着心脏的跳动,“小伞”精准地与漏洞的两边贴合在一起,重复造影,漏洞被堵住了。毛威教授指着屏幕上的“小伞”说,它叫封堵器,是由可以变形的记忆合金铸造,它暴露在血液里就会自动恢复形状,成为两个圆形伞罩,中间由一根细腰连着,刚好把室间隔缺损口的两边堵住,就好比一把小伞,堵住了小陈心中的缺憾,再过两三个月,心脏里的上皮组织就会慢慢爬满封堵器,封堵器也将与小陈的心脏整整融为一体。
小陈的手术非常成功,术后即刻杂音完全消失,第2天她就能下床活动,第3天就出院了。蔡宏文医师说,今后小陈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小陈非常高兴,她新的人生终于可以顺利启程了。
经导管介入封堵,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微创福音
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为0.7%~0.8%,每年新出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15万,严重危害人们健康。但是,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能够通过矫治手术得到治愈,回归到社会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中。目前,全国每年有2万患者采用介入方法获得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明确、并发症发生率低,完全超过了传统的开胸手术。其中,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约占先天性心血管病的25%~30%。但膜部室缺的介入封堵因封堵器材研发及操作技术难度等原因,国际上直到2002年才开始应用于临床,且例数远远少于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封堵术,省内能独立成熟开展室缺介入治疗的术者屈指可数。
我院心内科介入治疗团队在毛威、邱原刚等教授带领下,在超声科、放射科、介入专科护士的专业协作下,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近20年,尤其近十年来技术日益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能开展包括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和法乐氏三联症在内的几乎所有能用介入技术根治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疗效和安全性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造影图:造影剂左向右分流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造影图:分流消失
心内科 蔡宏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