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我院童培建教授荣获“浙江省优秀医师奖”
“浙江省优秀医师奖”作为全省医师行业最高奖项,旨在通过表彰在医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和对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医师代表,展示医师队伍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精神风貌,为广大医师树立学习的榜样。第八届“浙江省优秀医师奖评选”于今年5月26日正式开始启动,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严格掌握标准,真正把德高业精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优秀医师评选出来,获奖医师覆盖多个行业、亚专科,他们恪守职业道德,刻苦钻研业务,必将有效推动医疗机构的医德医风建设。我院童培建教授通过单位推荐、媒体投票、省医师协会常务理事评选等严格的评选程序,最终获评为第八届优秀医师奖获奖者之一。
人物介绍
童培建,男,1961年4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中医院骨科主任,浙江省骨伤研究所副所长。童教授以其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赢得了同行们的敬重,是我省乃至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杰出专家。
一、医术精湛享有盛誉
童教授1983年从事骨伤科学专业至今已32年,先后赴美国、德国等地学习先进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干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微创关节置换、肝移植术后关节置换,血友病性关节置换、膝关节单髁置换,复杂、严重多关节同期置换。开展颈腰椎手术及微创手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折、组织工程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等新技术。率先引进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疾病,国际上提出颈髓损伤与低钠血症的关系的第一人。从医学院毕业后,童培建教授就一直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手术量至今已经超万台,正是他精湛的技术,给万千家庭带去了福音。在开展各种临床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归纳探索,将临床的经验和想法转化成为一项项课题研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几十项。经过几十年辛勤耕耘,硕果累累,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7项,省医学科技进步奖10项。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及副主编专著12部。多年来,童主任始终坚持走出了一条“在临床发现问题,通过科研思研究问题,将科研成果应用后解决问题”的扎实道路,使浙江省中医院骨伤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长为一个“手术技术强大、中医优势明显”的“中西医结合骨伤强科”。业务量连续三年排名全院第一。
二、学识渊博堪称权威
出色的工作也为童教授带来了各种荣誉和学术地位,华裔骨科学会理事、国家股骨头坏死协作组副组长、国家膝关节骨关节炎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骨坏死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骨伤分会主委、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分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脊柱分会委员、中国老年病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委员、中国老年病学会骨关节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创伤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研究会副主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创伤分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委、浙江省老年学学会老年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浙江中西医结合骨伤分会主任委员、浙江老年学会理事、浙江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委员。并担任《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JOA中文版杂志》、《中国矫形外科》、《中国骨伤杂志》及《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编委,《中医正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副主编。
1997年被省卫生厅确定为“杏林”希望之星培养对象,2001年被省教育厅、浙江中医学院确定为学科带头人。2002年入选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010年为浙江省卫生厅“第一批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专家指导小组成员”。2010年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伤科学》负责人。2010年获浙江中医药大学“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为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负责人。2011年成为浙江省干部保健会诊专家。2011年获中华中医药科技之星。2011年所带领团队被评为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11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郭春园式的好医生”称号。2011年获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贡献奖。2013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骨关节疾病中医药干预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三、医德高尚树立楷模
几乎每一个科童教授打过交道的患者及家属,对他的评价都是极高的,听到最多的就是“童主任不但技术好,人更好,有耐心,为我们病人考虑周到”。童教授每周要看两个半天的门诊,尽管已经有专门的门诊护士维持秩序,诊室里还是经常挤满了人,还在看这个病人,后面的患者已经在等着了,还有之前去做检查回来的患者,再加上几个来复诊开药的老患者,童教授都会一一为他们解决问题,明确诊断,对症下药。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他始终坚持微笑面对,偶尔有几个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情绪比较激动,在童教授耐心的劝导下,也都满意而归。科里的医生都很佩服他的这种耐心和定力,向他讨教方法,他说:“患者到我们这里来看病,把身体交给我们,是信的过我们。我们吃了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身上这件白大衣,我们不仅仅是治疗患者肉体的疾病,更重要的是要去安抚患者的心灵。只要这么想,你就不会着急啦!”很多病人最后成了童教授的朋友,有时候上午的门诊看到一点多都没看完,患者就去周围的商店买一些饼干、面包来,他就吃口面包继续看病。好几次,病人看完病发现带的钱不够了,童主任就借钱给他们,从来不打什么借条,病人配了药,下回复诊时来把钱还了,如此默契而自然。像这样的小故事,每天都在童教授这里发生。给人看病,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似乎早已经是他的生活习惯之一。
四、热心公益古道热肠
作为一名老党员,童教授始终想着为社会,热别是社会上那些有病没钱的困难户雪中送炭。2006年,美国西北大学和浙江省中医院骨伤科共同发起了“健走行动”慈善医疗活动,童教授带领自己的团队和美国专家一起为全省几十个家境贫寒的关节病患者免费做关节置换手术,使他们恢复健康,获得了正常劳动能力。转战省内外,童教授和浙江省慈善总会的社会公益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还经常通过媒体,为贫困病患募集善款。2013年,童教授和浙江省慈善总会建立了“血友病关节病慈善基金”,用以帮助血友病关节患者接受更好、更加及时的治疗。还记得那年汶川地震,省中骨伤科里住进了几十个从灾区来的伤员,其中还有老人和小孩,童教授发动科室所有成员,为每一个灾区伤员提供最好的医疗环境,亲自参与制定每一个患者的治疗方案,常常是加班加点,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他都是一早到医院,夜深了才离开,最后所有的伤员都康复出院,童教授却瘦了一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