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援疆路上——南疆杏林履新,情定塔里木
阿拉尔人民医院,其前身为第一师阿拉尔卫生站。经过数十年,尤其这片绿洲正式设立以来,在广大员工的付出努力下,发展才进入快车道。她占地数倍于我母院的湖滨院区,在浙江援建之后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于南疆盆地亦有一席之地。然而,现实情况是空有良好的院区与设备。人才匮乏、管理相对落后、学科建设未入正轨等问题都制约她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如何开展具体工作,我和同事老张亦感到压力巨大。
中医科,我所支援的科室,建立时间短。实质上只是在用一条针灸推拿的腿在蹒跚前行。面对这样的局面,只能自己亲力亲为从点滴开始了。每周有六天出中医门诊,每周三次固定教学查房,每周一次的业务讲座,忙碌中我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得益于我研究生期间的轮转和急诊科工作的经历,在这个没有二级分科的科室居然承担起了内、外、妇、儿多学科的中医诊疗工作。辛苦自不必说,更多的是感到压力和责任。毕竟,我代表的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院的水平,代表的是“精诚、仁和”的母院精神。
既然是工作,总有低潮期,有时也难免感觉压力大,很烦躁。但是这里的同事、这里的患者却改变了我固有的想法。让我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对于我们的到来,从这里的同事和患者的眼中我看到的是敬佩和尊重。用一个同事的话说:“你们能离开西湖到大漠深处本身就需要勇气,值得尊敬”;这里的患者尽管没有江浙一带经济条件充裕,但每个人都很真诚、质朴,依从性好,不会随便打断你的讲话,临出门总会再三道谢,相较与很多沿海的患者,他们经济上比不起,精神上却胜得过。而我也愿意做到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来聆听仅仅10个患者的倾诉。对于患者褒奖的语句“你态度太好了”,我曾脸红,因为相对于在原单位我对待患者的态度并无二致。医务人员与患者间的关系本不该剑拔弩张,和谐医患关系本就该是相互的。感谢这里的同事和患者,让我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在以后的从医之路上是指引我奋勇前行的明灯!
3个月期间,原单位领导、师长很关注我们的生活、安全问题。家人也曾一度表示后悔“放”我远赴塞外。究其原因,是这里的安全问题。我们所在的医院属于兵团单位,市区95%以上均为汉族群众,难得见到其他少数民族兄弟。我的心里一直也在疑虑:兵团以外的少数民族群众会对我们有敌意么?他们欢迎我的卫生援助么?
5月中旬,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组织了省级医疗队赴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的义诊活动。2014年春节期间这里曾发生过公共安全事件,对于来这里义诊我们其实都颇感惴惴。与我们的思绪相反,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淳朴、热情、好客,让我们一行人不再有来时的顾虑,也和他们更加亲近。尽管语言不通,但通过眼神,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和善。短短4个小时的时间,我们一行人诊治了100多位患者,免费发放了2000余元的药品。这里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依麻木乡,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乡镇,9名医生需要一专多能,承担整个乡镇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工作。可以说他们就是联系这个地区各族群众的纽带,透过他们传递出来的爱沐泽了少数民族兄弟。有了他们传递的这份爱,相信美丽的塔里木盆地终会驱散暴恐的梦魇,让各族群众生活更加祥和。从他们身上我已经看到什么叫做爱祖国、爱人民。这,是我之前二三十年来所不曾体会的。
作为一名“新”新疆人,我一直在问自己:我在这里能做什么,我离开这里后能留下什么,我又要从这里带走什么?3个月的时间不长,1年半后我可能留下一点技术、留下一点浙江人的口碑在这片绿洲;而我也必将带走的是对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新的认知,和对祖国边陲深切的热爱!

苏建明 于新疆阿拉尔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