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印象之——Ruhrlandklinik医院学习体会及见闻(一)
 2013-07-24
2013-07-24
                             114
114
                            通过了书面考试及面试的层层关卡,并在院领导及医院、尤其呼吸科各位同仁的全力支持下,终于拿到了前往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附属Ruhrlandklinik医院学习的通行证。2013年06月05日怀着向往的心情,踏上飞往德国的航班,经过18个小时的艰苦飞行并度过了一天30个小时的日子后,来到了美丽的德意志国家。并从2013年6月10日起,正式开始了我在德国交流学习的生活。
我所前往学习的Ruhrlandklinik医院所在的城市——埃森市,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鲁尔区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德国第六大城市,原为贵族隐修院所在地,后成为德国鲁尔区最大的工业城市。该市离德国著名的经济城市杜塞尔多夫仅半个小时的车程。
    Ruhrlandklinik医院,始建于1902年,医院的前身是霍尔斯沃西疗养院(Lungenheilstätte Holsterhausen),已有111年的历史。当年的霍尔斯沃西疗养院主要收治结核病患者,所以在建院时就不得不远离城市,而把它建立在埃森的一个山谷中;但也因此,现今的Ruhrlandklinik医院,风景非常优美,使人心旷神怡。从20世纪70年代起,医院开始了现代化的革新,一度成为德国胸部肿瘤诊治的前沿阵地。2001年埃森大学与杜伊斯堡大学合并,成为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自2009年4月起,Ruhrlandklinik医院与埃森大学合并,医院更名为“杜伊斯堡—埃森大学Ruhrlandklinik医院”,成为西德最大的呼吸病学中心。在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治及气管镜介入操作的领域中,位于德国、甚至全世界的前沿。
Ruhrlandklinik医院目前共有三座楼,分别是W楼和新楼,每一层楼都由地下1层相通,而每一幢楼的地下一层的名称竟然都不相同(S楼的地下一层是U1,W楼的地下一层是K2),初来医院的几天,每每都要走的迷路。S楼(主楼)主要有医院的门诊、呼吸内科(2.5层)、胸外科(2.5层)以及辅助科室;新楼主要是手术室、ICU和气管镜室;W楼主要是睡眠中心、肺囊性纤维化病房、介入病房、肿瘤病房、行政会议楼层和餐厅。
医院的病床数约300张,只有25名有Doctor头衔的医生,除外还有一些其他临床工作者,比如刚毕业工作的研究生或工作即使若干年但没有文章等硬件而不能升为Doctor的“医生”、实验员和科研工作者等。医疗部门有:呼吸内科(有不同肺部疾病的科室)、变态反应科、胸外科和内窥镜、支气管镜室、睡眠中心、ICU、胸部肿瘤中心、麻醉科、科研教学部门,以及其他辅助科室——肺功能室、心电图室、放射科、核医学科、B超室、检验科、肺泡灌洗实验室、过敏实验室等。
每一层病区的病房里是1-2张病床,而每一间病房都有一个单独的阳台和卫生间,阳台外完全就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景色宜人。在医院的每一个病房楼层都有一个咖啡厅,可以为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免费提供咖啡、袋泡茶和含气的Water。S5station是我们跟随学习的教授的间质性肺病的病房,那里的咖啡厅非常宽敞,桌子上整齐的摆放着各类杂志,咖啡厅的一角还有一个供患者进行运动锻炼的自行车,以利于他们每天进行一定的康复锻炼(在Ruhrlandklinik医院,康复锻炼是他们非常具有实力项目,但很遗憾,此次学习,我没有机会可以接触到他们的康复锻炼的理念及实施的熏陶)。
医院的病历及所有的检查,都是电子化的管理。医生的检查医嘱,只要在电脑上点击选择,并用录音笔录下医嘱说明,护士就会安排患者的检查,相关科室也会在他们的电脑上查到需要行检查的患者的所有信息。在医院就诊的所有患者的病历以及辅助检查,尤其是影像学,都有很完整的储存。但与国内不同的是,医院里所有的信息化的终端,都是由一家数据终端公司负责。而公司往往会同时负责几家医院的数据终端,并保存医院的所有病案。当某医院因为医疗需要,调取患者医疗信息时,必须先支付公司一定的费用后方可使用。
医院信息系统在节约人力资源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省去了送或取实验室检查报告的人力成本(但一些特殊科室,如心电图室,需要医生每天在下午下班前将一天所做的患者的心电图及报告逐一送到病房)。医院影像系统的数字化传输,让医生可以随时直接阅读相关的影像资料。患者的影像资料室通常是不予以打印(除非患者有特殊要求),而是将资料刻录在光盘上,光盘上会清楚的写明患者的姓名、检查的日期、检查的部位、诊治的医生等信息。光盘式的信息保存,起初是非常好的方式,但时间久了,也与胶片面临一样的尴尬——损坏,同样需要患者细心的加以保存。
医院里管床的住院医生每天需要做很多事,负责病人的各种采血、深部血管穿刺和一些辅助检查操作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特殊血管内导管检查等,医生工作量很大。所以在医院的各个病房都设有医生秘书,负责一些文字录入工作。在病房,每一名医生都有一台小录音机,将出院病人出院小结录音后交由秘书录入电脑,医生适当修改打印后签名交给病人就可以了。出院小结非常详细,既有入院时和出院时的症状体征,还有住院过程中主要检查各次时间、结果的具体数据,还包括主要治疗用药起止时间、具体剂量和用法。
教授也有专职秘书,一般会有2-3个秘书以进行不同的工作。教授出门诊时由秘书整理好病人资料交给教授后病人才就诊,教授看病人时只需要在门诊病历上简单记录,主要资料都是通过录音后交由秘书进行整理打印存档,为教授节约了大量时间去做教授该做的事情。秘书一般都不是学医出身,其收入待遇无法与医生相比,更不可与教授相提并论。设立秘书,将一些文字工作交由秘书处理,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劳动价值。
医院工作的时间是8AM—4PM,中间一个小时的吃饭和咖啡时间。但对于医生来说,远不止只有这些工作时间。住院医生通常需要在7点到医院,查看自己所管床位的患者,并进行各种采血;大约9AM,等待主治医生查房时再一一汇报患者的病情,并逐个执行主治医生的医嘱,包括各种操作;下午时会有教授到病房再查房,重点是新病人和疑难危重的患者,住院医生汇报病情,主治医生进行补充;住院医师完成一天的工作可以回家的时间,通常是在5PM-6PM。而医生的值班,通常是以周为单位,从下午2点到晚上10点,夜间再由院内整体安排医生值班。
德国医生的工作也是辛苦的,但他们的收入值得如此辛苦——一个刚毕业工作的研究生医生,每个月竟然就有5000欧的薪水,除去40%的税后(虽然是很高的税,但却可以让德国人无论是医疗还是养老,根本无需任何的担忧),还有3000欧!天哪,真不知道教授该有多么高的薪水!在这个买一双不打折的NIKE鞋只要50欧、买一辆奥迪Q3只要1.5万欧、买一套明斯特市区的小别墅也只要10万欧的消费国度来说,这是多么、多么高的薪水!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医生,只要不是值班,周末的休息和一年1个月的休假,那绝对都是实打实的,绝不会缺少一天!如果医生在上班期间生病了,他就必须回家休息,绝不能带病上班——因为在德国人的理念认为,生病了就该休息,否则就会传染给患者、传染给其他同事,让更多人的生病——实非明智之举,不能允许!
德国医院里的员工的工作时间(尤其是辅助科室,科研部门)可以由自己制定,简单的说:干多少活,拿多少钱!一些部门的成员,如果只拿半周的薪水,那么他只需要做半周的工作就可以;并且每天工作的起止时间,可以自己决定,只要科室内的成员自行协调并不影响工作就可以!实在是人性化!
另外,Ruhrlandklinik医院,还有一些不得不提的细节:1.自动感应的门:医院里所有公共走廊的门,都是自动感应式的——大约1米的地方,门会自动打开,等待一定时间后,再自动关闭,大大方便了行动不够敏捷的呼吸疾病的患者。但是,中国毕竟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医院里如果都是自动门,那每年维修的费用,应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额。2.人性化的电梯:医院里的电梯里,除了我们常规看到的一组按键外,在这里的电梯,还多了一组电梯侧面的大大的按键平板,平行于电梯扶手栏的位置,这一组按键显示的楼层数非常之大,方便了没有家属陪同的老年人。3.德国是一个全民酷爱骑自行车的国家,只要孩子开始能跑了,家里人就会给孩子准备一个2轮(注意,是2轮)的自行车,从小开始骑;在医院,也经常在下班后看到整齐装备的自行车医生选手,从医院的自行车库取车爱车后,飞快的消失在我们的视线。最有趣的是他们的自行车库(见图),开始时我竟然一直把他们都当成垃圾箱了。不过,如果在中国这个自行车王国里,这样的自行车库,摆满了医院,估计都不够用。4.餐厅:非常的整洁和舒适,但每次就餐的人,却并不多;就餐时,大家会集坐在一起,即使说话,也是轻声细语(何况又是德语,反正我是什么都听不懂)。医院只供应中餐,并且是需要凭票吃饭,每顿饭是3.21欧,有主食一盘+色拉+水果+甜品+汤(任意选取所需要的食物),每天都有菜单,差不多有三个月可以吃到不重样的西餐!在这里发几张小图,秀秀我的中餐吧;庆幸的是,我爱吃西餐^_^

德国医院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是值得我们所学习,但德国的,并不全都是好的!比如,德国的医疗体制,同样也存在很多的弊端,造成了很多的医疗的浪费和过度的医疗。
个人愚见——任何一个机会的学习,不仅需要有学习的头脑,更需要分析和思考的意识。同样的实施方式,因为国情的不同,硬搬硬套可能只会造成失败的必然结果。所以,即使是在医院范畴的技能的学习,同样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
在学习期间,因本人不够聪慧,很多地方还不能够理解尽然;故而,能学到的知识,自然也是有限!只是希望我的一些经验和认识,可以抛砖引玉,让更多有能力有才干的医务工作者,在以后的学习路途上,绘出更深更远的理念及实施!
呼吸科 杨莉/供稿
 
                 
                                             
                                             
                                             
                                             
                                             
                                             
                                             
                                             
                             
                             
                             
                             
                             
                             
                             
                 
                                         
                                     
                                         
                                     
                                         
                                     
                                         
                                     网站意见征集
                    网站意见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