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信息资讯
News Information

- 信息资讯- 媒体报道

【每日商报】汗从哪里出病从哪里来?

2014-03-11 111
字号:

8个出汗部位 对应8种不健康信号?

  微信朋友圈里有关中医养生的话题层出不穷,最近,又有一条“汗从哪里出,病从哪里来”被不少人转发。

  消息说,中医根据出汗的部位判断疾病的种类,比如有些人喜欢额头出汗,说明是肝阳上亢,建议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如果鼻子特别爱出汗,说明是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这样的推断有依据吗?

  马先生很注重养生,也很喜欢转发一些养生话题,这条消息就出现在了他的微信朋友圈里。

  “汗从哪里出,病从哪里来”,题目瞧着挺有意思,不少朋友点进去一看究竟。

  消息把8个出汗部位分别对应了8类身体不健康信号。

  比如,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建议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情况;鼻子出汗=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建议接受全面激素检查;胸口出汗=脾胃失和,建议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看恐怖片;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导致的;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私处出汗=湿热下注、肾阳虚弱。

  刘先生对照了一下,发现自己稍稍一动就爱出汗,特别是额头和鼻子,常常一冒就是一串串汗珠,他很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消息所说,自己属于肝阳上亢,肺气不足。

  出汗只占了“十问歌”一席之地

  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级名中医陈意教授说,只抓住一个点来确定某个面的问题,仅仅抓住一个症状就来确定某个疾病,有失偏颇。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望是指看脸色、形态、神色、排泄物;闻是指听病人的气息,嗅口气、汗味、大便臭气;问是问诊环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出汗情况,占十问中的一席;最后是切,即切脉、看舌苔。

  对中医来说,望闻问切缺一不可,四症合拍,才能辨症。不难看出,出汗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中的一个点而已,不能作为独立的判断因素。

  生完孩子一动就是一身汗 主要是产后气虚导致的

  浙江省中医院中内科主任中医师金涛说,单凭汗从哪个部位出就来判断一种疾病,并不科学。不过,中医倒是对不符合常规的出汗情况有诊断,当然也是要结合其他的症状辨证施治,综合得出结论。

  比如说盗汗,有些人夜间睡觉时会出一身的汗,这类人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往往诊断为阴虚内热,发病人群比较常见的是更年期妇女、肺结核病人,工作压力大、烦躁焦虑、容易失眠的现代都市白领。

  另一类是自汗,白天一动就会出一身汗,常见于刚生过孩子的产妇、大病初愈的患者、刚手术完的病人等,这类病人往往以气虚为主。

  临床上还有一类是动不动就出汗的肥胖人群,常以痰瘀湿热体质为主,这类人往往有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出的汗酸酸有烂苹果味 可能是血糖出了问题

  商报记者 李思婧 通讯员 于伟

  除了盗汗、自汗不是正常现象,如果出的汗味道怪异,可能也是疾病的提示。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内分泌科门诊中,专家每个月都能“嗅”出七八个“糖人”。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颖慧说,很多人对身上的汗臭味习以为常,但如果汗味有酸酸的烂苹果味道,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极其危险的信号,提示体内血糖已经十分高了,如果不及时处理,容易引起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者会出现昏迷状况。

  刘颖慧坐门诊时,曾碰到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15岁的小胖孩陪奶奶看糖尿病,结果身上酸酸的汗味引起了她的注意,在刘颖慧的一再要求下,奶奶终于同意给小胖做个血糖。经检查发现,小胖也患有糖尿病,但家人都未察觉。

  刘医师解释说,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身体需要通过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脂肪分解后会产生酸性的酮体,酮体在体内聚积起来,一旦超过了一定量,就会造成酸中毒,人的体液中就会释放出一种酸酸的烂苹果的味道。但很多人会忽视,认为汗臭是件很正常的事。

  现代人出汗太少不利于健康

  陈意教授说,关于出汗,还有个问题,就是现代人群进出都是空调间,缺乏运动,导致该出汗的季节出汗不够,也是不利于健康的。

  中医认为,从顺应四季节律和生命规律出发,该出汗时就应该出汗,出汗也是帮助人体排毒的最好方法。

  帮助出汗,最推荐的还是多做运动,并不一定是健身、打羽毛球等消耗量较大的运动,走路、上楼梯、在办公室里原地跑都可以。运动中微微出汗,有利于调节体温,排除体内废物,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大葱、大蒜、韭菜、洋葱等食物都有利于排汗,平时可以多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