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挽救生命的使者


本报讯 抬腿,挪动一小步,歇一歇,再抬腿。1个月前,杭州人鲍先生,只能靠这样艰难的“挪动”来行走。39岁的他,走路的样子却像老者,膝盖屈着,腰板也挺不起来。因为有血友病,膝盖里面“渗血”,“锈蚀”了两条腿的关节,膝盖畸形,左腿比右腿短了5厘米。十几年来,他没法走远路,普通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他来说是奢望。昨天,鲍先生告诉记者,膝盖“修”好了!不仅能走路,姿势也没那么难看了,帮他“修” 好膝盖的,是省中医院骨科主任童培健教授团队。
鲍先生长期患病,家里经济状况不好,省慈善总会为他出资3万元,助他完成这个手术。
昨日,浙江省慈善总会牵头,浙江省中医院负责医疗技术支持,“浙江医药慈善基金” 出资开展了血友病“健行天下”助医项目,首期30万元人民币善款,用于资助血友病患者置换关节。
置换关节加上治疗出血,费用对不少患者家庭都是不小的负担。此次“浙江医药慈善基金” 援助对象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血友病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关节融合、关节镜、血肿穿刺)者,可提出申请,每名患者只限申请一次。其中,浙江省内户籍者优先考虑,预计救助10人次左右。
项目实施时间为一年。患者可先到省中医院骨科接受检查评估,然后填写表格,专家提供病人情况,附上病历详细资料,院医务科核
本报讯(通讯员 王斌 记者 毛长久)“老公你成功了,我跟孩子为你骄傲,回家吃红烧肉啦。”妻子小吴紧紧拥抱着余红春,眼中噙着泪水说着。
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早上8点,台风“菲特”肆虐之际,浙江省第152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余红春冒雨赶到浙江省中医院住院楼12层血液科2201室,献出他宝贵的造血干细胞。
从早上送进采集室,小余一躺就是好几个小时。他两手都接有针管,血液由左手输出,经造血干细胞采集机采集后,将没有造血干细胞的血液由右手输入。小余说,他一直睁着眼睛,因为睡觉会减缓血液的流速。
4个多小时后,余红春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躺在病床上,他脸色有些苍白,说话也有气无力。守在外面的妻子立即冲到床边,一脸爱怜地看着老公。“不要担心的。骨髓再生能力很强的,一般10天左右身体就能恢复了。”学过医的余红春不断给妻子宽心。
面相老成持重的余红春,其实是个80后。1982年出生的他是上城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医师。三年前,小余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小余说,上个月接到区红十字会通知,与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对成功。他第一反应是,“这么小概率的事情让我碰到,我一定献!”
小余告诉记者,“全中国每年新增四五万白血病患者,捐献成功的只有五六百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俩很有缘,配对成功就等于是兄弟,怎能不救?”余红春这样说道,“我觉得如果能拯救一个人、一个家庭是值得的。”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余红春经常往医院跑。10月4日,他走进了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开始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做采集前的最后准备。从4日起,为了增加体内的白细胞数量,他每天早晚都要进行两针“动员剂”注射,4天里共注射了9针。“动员剂”会带来一些不适——全身酸痛,乏力,睡不太好,小余默默忍受着。
小余说,跟他配对成功的白血病患者是广东深圳那边的。他本来还担心这不期而至的台风“菲特”会让这场爱心接力充满变数。当接到杭州到广州的航班正常复航时,余红春倍感欣慰。当天下午,这份凝聚着爱心的干细胞混悬液运往深圳,注入到一个即将凋零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