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报】来看看名中医的小儿疾病应对妙招


记者在浙江省中医院看到,节后来儿科就诊的孩子爆满。记者了解到,春节期间,有不少孩子因为突发疾病而送到医院急救,省中儿科中医专家称,不少家长在家中面对孩子突发疾病时会无从应对,甚至走入误区。
省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张源告诉记者,家长应对小儿疾病时存在不少误区,“比如小儿最常见的情况是流鼻血,不少家长为了给孩子止鼻血,往往会立即让孩子仰头止血。这样并不正确,反而会使血液流到咽喉部,如果不小心呛入气管或者肺部,会造成刺激甚至窒息。而如果鼻血经由咽喉进入胃内,还会刺激胃肠黏膜,产生胃部不适乃至呕吐等胃肠反应”。
张源提醒,遇到孩子发烧时,家长在对体温较高的孩子进行物理降温时,也最好用温水,不主张用酒精、冷水,甚至是冰水。“用冷水刺激比较大,用酒精可能会让孩子过敏。婴儿发热,可以通过洗温水澡的方式进行降温。”
而过节的时候不少孩子因为饮食不当而导致腹泻,这个时候家长也不能盲目地用止泻药,同时更要注意孩子有没有出现脱水,及时给孩子补充含有糖分和盐分的液体。
昨天,省中医院儿科国家级名中医俞景茂教授和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省级名中医宣桂琪教授,为家长提供了四个儿童常见突发疾病的中医应对妙招,这几个方法都被写入了中医学教科书,家长在家里就能学着做。特别是其中的小儿咳嗽、感冒、喉咙痛的中医食疗方法,是自创的中医治疗方法。宣教授说,这一方法从老底子沿袭至今,效果很好。但由于耗时较长,一般医院都没有时间来烹煮汤方,家长可以在家中给孩子尝试。
支招一
小儿腹痛
按压内关穴或合谷穴
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省级名中医宣桂琪教授告诉记者,孩子有时候喜欢用手抓食物吃,这样很容易把手上的细菌带到肠胃里,引起不良反应;另外,肚子受凉,误食不洁食物或者饮食不当也会造成孩子腹部疼痛。疼起来会让孩子脸色都发白,冒虚汗。宣桂琪教授说,这时家长可以通过按压内关穴或合谷穴缓解孩子的疼痛,这两个穴位都有镇静止痛、宁心安神、通经活络的效果。
操作方法
内关穴位于手腕附近,将掌心朝上,距离手腕两指距离的正中位置即是内关穴。合谷穴位于手背,将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也是我们常说的虎口。按压两个穴位后疼痛缓解,仍需要及时就医,对症下药。
支招二
小儿惊厥掐人中
合谷或涌泉穴
省中医院儿科国家级名中医俞景茂教授说,小儿发高烧时易发生惊厥,中医称为“感冒夹惊”。这种情况多见于1-3周岁的小儿,抽搐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一次病程中很少发生两次以上。当小儿感冒时一旦出现惊厥,家长要立即指掐人中穴、合谷穴或涌泉穴。一般掐1-2分钟后即会苏醒,苏醒后应立即送往医院。
操作方法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上: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即是人中穴,这个穴位具有醒神开窍、调和阴阳、镇静安神、解痉通脉等功用,历来被作为急救首选之要穴应用于临床。而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就是涌泉穴,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支招三
小儿咳嗽喝橄榄和罗汉果汤
宣桂琪教授说,中医常讲,小儿是“纯阳之体”,体质偏热,容易出现肺热、胃热的现象,主要表现出经常感冒、反复咳嗽、喉咙痛等。气候多变,天气干燥,感冒时有发生,多数孩子出现肺热感冒。尽管咳嗽是小病,可似乎是一种“顽疾”。宣教授提醒广大家长,孩子反复咳嗽不妨先试试食疗。
操作方法
家长可以买一些新鲜的橄榄和罗汉果,用五六颗橄榄和半粒或一粒罗汉果一起熬煮,将汤服下后,就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不仅无任何副作用,又可以起到清热利咽、化痰止咳的作用。
宣教授说,这一方法从老底子沿袭至今,效果非常好,家长可以在家中给孩子尝试。
支招四
小儿积食失眠等用捏脊法
宣桂琪教授说,孩子吃了过多油炸、甜腻、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又或者如小儿有肺系统疾病,出现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之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还有小儿夜啼、睡眠不安等情况,宣教授认为,中医上都可以采用捏脊法。即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宝宝背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可刺激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防治多种疾病。而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
操作方法
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作捏脊一遍。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两遍,共6遍。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
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值得注意的是,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捏脊前要露出整个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中途最好不要停止。每次时间以3-5分钟为宜。
捏脊疗法适用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等不宜使用这种方法。这套疗法操作前可以请教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