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救护常识遭遇道德评判--《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发布引热议


此消息经新华社播发后迅速被广泛转载,于互联网激起热议。作为新浪微博的“微话题”,24小时内吸引了数万人参与讨论。有人担忧:在社会正呼唤见义勇为精神、提倡伦理道德的今天,这个指南的发布是否唱了反调,为见死不救的“冷漠”提供了新的借口?
技术指南引发道德评判
就在几天前,一位88岁的老人摔倒无人相助,一个半小时后才被送到医院救治,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此事再次拷问国人的良知,唤起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思。
此前,“彭宇案”、“许云鹤案”等一系列案件,一定程度上令许多想做好事的人增添了顾虑。“扶不扶”,正在掀起一场社会大讨论。这种形势下,《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一句“不要急于扶起”,带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刺痛了一些人敏感的道德神经。指南区分了跌倒老人的具体情况,提出施救指引。如“意识不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呕吐,将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
指南中这些操作性很强的要点被新闻摘发后,有人认为指南的发布不合时宜:“一本技术指导,只能解决‘怎么扶’。而眼下,‘该不该扶’才是讨论的核心。较之跌倒的老人,失衡的道德更需要被扶起”;也有人说:“卫生部确实是在做好事。这个指南与道德问题无关,人家只是在给大众普及救助常识”……
疾控中心专家:发布指南意在减少死亡和伤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伤害预防室副主任段蕾蕾参与了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的制订工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段蕾蕾表示,包括《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在内的4种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其制订都遵循了严格的起草、论证程序,整个过程历时两年,可谓缜密而慎重。“4个指南是同时发布的,与当前热议的老人跌倒事件并无关联。撞上这个时机纯属巧合,引起广泛关注倒也并非坏事。”她说。
“希望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消除造成老人跌倒的危险因素。”段蕾蕾说,“遇到老人跌倒时,既能勇于伸出援手,又能科学救助,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老人跌倒造成的死亡和伤害。”(本报记者吕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