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执业遭冷遇 ( 摘要)


-
医生参与度低——
医师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是否申办多点执业?
多数医生在观望医院的“表情”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当年9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做出有关规范。随后,广东、海南、云南、四川、北京、江苏等地相继展开试点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试运行,2011年7月,卫生部发出通知,决定将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所有省份,同时降低门槛,将申请医师的资格由副高级以上降为中级以上。
然而,面对国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医生似乎并未给予积极的回应,医师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
今年3月1日,《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截至6月30日,仅有166名医师办理了注册。全国第一个省级试点广东省,试行医师多点执业一年多时间,只有100多名医生申请登记,而且均为同一系统内部多点执业。昆明市开展试点工作2年来,截至今年5月17日,1223名医生签约多点执业,仅占该地医师注册人数的5.32%。如此小的“动静”,远难达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民营医疗机构流动的目的。显然,多点执业没有受到医生的青睐。
据了解,为保证医生在其第一注册地点的医疗效果,北京市规定医师申请多点执业前,要先取得现供职医院的同意,并在书面协议中明确医院、医生双方的权责。是否申办多点执业?多数医生在观望医院的“表情”。
“走穴”依旧盛行——
医生身份是“单位人”,而不是“社会人”,这是自由流动的最大障碍
虽然多点执业遭到冷遇,但医生“走穴”的暗流依旧汹涌。各地大医院的名医,特别是好的手术医生,在所属单位之外行医,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2010年11月15日,“超女王贝整容致死”事件再次暴露了这种院外“接活”的隐患。经查,王贝的主刀医生汪良明在广州注册行医资格,却在武汉行医一年多。医疗工作是有组织的、连续性的行为,会诊的方式打断了这种组织性和连续性,往往是医生看完病、做完手术就走,患者后期的治疗与观察难以得到保障。
专家指出,我国医生身份是“单位人”,而不是“社会人”,这是自由流动的最大障碍。只有让医生逐渐由“单位人”过渡到“社会人”,才能使多点执业政策落到实处。
美国麻省卫生福利部高级研究员、中欧商学院和上海财大兼职教授蔡江南认为,专家若能够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看病难问题。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表示,该局将开展专项检查,督促院外兼职医师尽快申办多点执业注册,否则将按照非法行医惩处。
政策尚需完善——
医院一直把医生视为自己的资产。医师多点执业如果全面铺开,医院将面临核心竞争力分流的风险
一项旨在缓解看病难的好政策,为何推行起来困难重重?记者采访中发现,对于医师多点执业话题,北京各大医院多数采取回避态度。医生的成长离不开医院的平台,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优质的人力资源。因此,多年来医院一直把医生视为自己的资产。医师多点执业如果全面铺开,医院将面临核心竞争力分流的风险。据了解,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公立医院大都没给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发生医疗赔偿时,多数医院采取医院和科室分担制,科室承担费用大部分由责任医师埋单。这种情况下,很多医生对多点执业的医疗风险心存顾虑。
“医疗质量如何保证?医疗责任谁来承担?这些都是多点执业的关键问题,需要政府作出明确规定。” 美国麻省卫生福利部高级研究员、中欧商学院和上海财大兼职教授蔡江南说。(人民日报记者李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