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信息资讯
News Information

- 信息资讯- 医院动态

我院开展首例粪菌移植——成功将儿子的肠道菌群“定居”父亲体内

2016-05-31 73
字号:

朱先生今年57岁,被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中带有黏液脓血困扰了3年多,来我院消化科就诊后行肠镜检查考虑为重度的溃疡性结肠炎。经我院消化科炎症性肠病MDT讨论后,提出了两个治疗方案,即手术切除全结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IPAA)或尝试进行粪菌移植治。朱先生选择了第二种治疗方案,他表示愿意进尝试该项新技术。而粪便的捐献者,正是他15岁的儿子。

粪便保质期在6小时内范一宏主任说,这些粪便经过处理,每次移植取用50-80克,并在消毒、无菌的器械里经过分离稀释。处理后的粪便可以通过肠镜输送到患者肠道。整个治疗过程约十几分钟。这些肠道菌群在两到三小时后,即可在患者肠道繁殖。

530日上午11时许,经过处理后的400mL粪菌液通过肠镜注入朱先生肠道内,完成了我院第一例粪菌移植术。目前患者情况良好,无明显不适症状。

1700年前,中医就有人粪治病记载

据介绍,在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有好细菌,也有坏细菌,只要它们相互保持平衡,肠道内部的生态系统就能正常工作,肠道菌群对营养物质代谢、人体自身发育、免疫及疾病的产生等方面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朱先生的问题是肠道内的平衡被打破了。

消化科范一宏主任介绍,粪菌移植就是将健康人肠道功能菌群分离后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通过重建患者肠道菌群而治病的方法。早在1700年前,中医就有用人粪治疗疾病的记载。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粪菌移植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筛选严格程度超过献血

由于不知道每一种病肠道里缺哪种细菌,缺多少,所以没法对症治疗;而目前的微生态制剂,细菌种类很单一,实际效果不理想。担当如此重任,捐献者的粪便,必须经过严格筛查。为了分离一份优质的、不含病菌的粪便,对捐献者会有很高的要求。

考虑到伦理和病人接受度的问题,通常建议选择患者家属的粪便,范一宏主任介绍说,对于粪便提供者,筛选严格程度超过献血,要求年轻。提供者首先要排除血液和粪便中可能含有的病原体,除了血和粪便化验指标,还必须同时排除许多项条件,如近期没有使用过抗生素、无传染病和胃肠道疾病等。

炎症性肠病具有慢性迁延,致残性及毁损性,目前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特别是对于难治性患者,粪菌移植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症状及促进黏膜愈合。我们期待精彩继续!

 

范一宏 金海峰 陈姗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