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八年医患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1月16日下午,一场特别的见面会在医院六楼会议室举行。戴着一条红围巾神采奕奕的患者朱锦绣,和她多年前的主刀医生叶圣雅一起切开了面前的蛋糕。她打趣道:“今天,是我‘18岁’的生日。”
信任,生死相托的考验
18年前,杭州商学院的英语教师朱锦绣因肠道梗阻住进了我院内科病房。确诊前的13天,对她来说每一天都像走在“走在生死的边缘”。无法排便排气,朱锦绣的腹胀如鼓,肚皮仿佛要炸开一般,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焦急万分的朱锦绣丈夫——文学评论家盛子潮找到了时任我院大外科主任叶圣雅。叶圣雅仔细分析病史,检查体征,得出结论:朱锦绣的肠梗阻是由结肠癌引发,需要立即手术。
可是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如果要成功、低风险地完成手术,肠梗阻病人需要接受两次手术,时间间隔在3个月到半年之间,病人身心需要承受巨大的痛苦。然而要一次性完成缝合难度何其大,朱锦绣已经13天没有排便,肿瘤上方肿胀着的肠子由于极度扩张变薄,而下方的肠子又是完好的。要一次性吻合谈何容易?一次手术,还是两次手术?这对医生而言,是一次关乎名声的选择。出于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叶圣雅选择了优先考虑病人,“我想帮助他们,我要对得起这份生命的托付。”
朱锦绣被推进了手术室,室外是忐忑不安的一百多位亲友。漫长等待后,24时40分手术成功结束,6天后,朱锦绣的大便顺利排出。
回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是医生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18年后,再次站在省中医院的朱锦绣感慨万千。恢复健康后的她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心愿——开办“纯真年代”书吧。她想通过书吧来传递一种爱,一种互相取暖的力量,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永恒的希冀。
心怀着对叶医生的感恩之情,多年来朱锦绣与叶医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叶圣雅每次爬山锻炼,总不忘从山脚下买上几个杭州大包,送给老病人;书吧举行沙龙活动,朱锦绣就请叶圣雅做沙龙的主讲人,以医生的身份讲讲生命,谈谈养生……
在见面会上,多年前曾一起参与救治的医生吕宾、童红卫、徐涛、余建法、吴建浓,护士长任小琴、黄文红、张莹、张彩仙等也来到了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份18年来的医患情谊。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一定会和医生打交道。”吕宾说,叶圣雅和朱锦绣的故事让他颇为触动,他相信,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生、护士、患者、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生和患者承受的风险将越来越小。”
会后,吕宾院长、曹毅书记向朱锦绣送去了祝福,并送上了记载有我院医务人员与病人的真情故事的书籍《医声——浙江省中医院价值观的故事》和纪念品。


吴枫/供稿 于伟/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