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信息资讯
News Information

- 信息资讯- 医院动态

帮扶在遵义:让不能进食的患者每餐“吃”上“牛奶青菜和馒头”

2016-07-18 53
字号:

商报讯 (记者陈敏娜 实习生 何颖) 提到浙江省中医院肿瘤科的谷建钟医生,不少病人竖起了大拇指:“谷医生特别热心,妈妈住院期间,他天天来关心,问问疼不疼,有没有胃口。”不止浙江的病人感谢他,远在贵州,也有人念着他的好。今年6月,谷建钟医生跟随医院医疗团队,前往贵州省遵义县中医院进行结对帮扶工作,除了日常的查房、教学讲课,还提升了该医院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化程度,率先引入了该院第一个肠外营养治疗使用的三升袋。

初到遵义县中医院,谷建钟一方面被当地的医护人员热情所感染,一方面也发现,由于当地经济水平发展等因素限制,某些治疗远不如杭州那样系统和规范。

“肿瘤科里有一位70多岁的晚期癌症患者,由于肠梗阻几乎不能进食了,但输入该患者体内的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素含量却低于正常需要量的五分之一。患者既要承受癌症的疼痛,又有严重营养不良问题。”谷建钟说,对于因疾病或其他因素导致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通常会采取肠外营养液输注的方式,来保证病人的营养需要。营养液包括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维生素等,根据病人疾病不同、病情进展不同以及身体情况不同而按照一定配比调制。

在谷建钟他们到达遵义县中医院之前,虽然医院也有肠外营养治疗,但并不规范,很多患者的营养治疗都不能真正满足日常活动的营养需求,患者营养不良状况普遍。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使用三升袋输注,但原先这里是单瓶输注,而且营养元素的比例不符合临床规范,比如营养支持治疗中往往只有氨基酸和脂肪乳,没有碳水化合物(葡萄糖)的成分,用我们省中医院江荣林副院长的话来说,营养液的分瓶输注而不用三升袋,就相当于患者早上喝了牛奶,中午吃了青菜,晚上吃了馒头,而规范的治疗应该是每餐都要有牛奶、青菜、馒头。”

三升袋,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将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营养元素按比例配置并按特定方式放入的输液袋,最大容量为三升。谷建钟利用最后的一个星期时间,积极推动三升袋的引入。在三升袋这种医疗耗材引入之后,谷建钟医生通过讲座、宣教和临床示范,在遵义县中医院肿瘤科进行了该技术的普及,并引导科室成员通过给营养不良患者进行三升袋输注,实现了全院第一例规范化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也就是前文所述的那位癌症患者,大大解决了患者的营养摄取问题,缓解了他的痛苦,预计也能有效延长他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同时,谷建钟通过实地的考察,还推动了该院肿瘤科的无痛病房建设。因为对于吗啡类药物的偏见,该院病房里并不备有吗啡针。“我们医院从病人开始出现剧烈癌痛到护士为他们执行吗啡止痛只要三分钟,但是在那儿却要二十分钟到半小时,在等待的这个时间里,病人是非常痛苦的”,谷建钟不无感慨地表示。

在他的努力下,该院病房护士站引入保险箱并配备吗啡针,经护士双签名取用制度的建立,在确保吗啡类药品按规定使用的同时,实现了最快速度缓解患者病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