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榜:杜卫东】腹部“排球”在省中成功摘除,老奶奶如释重负深深感谢
日前,浙江省中医院的杜卫东主任医师和他的医疗团队收到了一个从宁波寄来的特殊包裹——医疗组每位医生一包桂圆和一包荔枝,还有一封感谢信!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是出院近3个多月的疝气患者陈奶奶寄来的。今年81岁的陈奶奶4年前在上海某医院做了直肠癌手术,术后1年在切口部位出现包块,并隐隐作痛,而且越长越大,站立时突出明显,经诊断为“切口疝”。又在该院行开放式疝修补术,但不到半年便再次复发。来我院就诊时,包块已接近“排球”般大小,并且时不时伴有腹痛腹胀等肠梗阻症状,甚至影响到了正常小便,每次小便都是一次“磨难”,先要躺平,慢慢把肿块放回去,用腰带压住,才可以如厕,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及精神创伤,日常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因其治疗上非常棘手,之前也跑过几家大型医院(包括前两次手术所在医院)就诊,全都因诸如“年龄太大,手术风险高,预后不佳”等理由被婉拒。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5年12月,打听到浙江省中医院“疝和腹壁外科中心”在这方面治疗有很好的口碑,陈奶奶于是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浙江省中医院,找到了治疗疝气经验丰富的肝胆外科杜卫东主任医师。
杜卫东看到患者的痛苦状态及心情,一种治病救人、解决患者痛苦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详细询问病史、检查后认为只有再次手术才能解决陈奶奶的痛苦。但如何做?采用何种手术方式?如何避免再次复发?杜卫东和他的医疗团队反复研究,并邀请省内及上海著名疝外科权威会诊,耐心地向患者介绍病情及治疗效果。同时给陈奶奶做了非常充分的术前准备。
12月31日,杜卫东亲自主刀,为她做了“开放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肠粘连松解术”。术中仔细解剖、分离,发现了上次切口疝术后复发的原因,取出前次植入的补片,重新植入一张新的切口疝补片,并妥善固定。术后经过半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后出院,陈奶奶度过了一个非常舒服的新春佳节。目前陈奶奶恢复良好,再没有出现病情反复。
日前,患者本人和家属特意准备了小礼物,寄到浙江省中医院八病区,表达对当地医疗团队的感激之情。这是一件小得几乎没人注意的举动,在医院里面也时常能见到,医患关系其实也并没有恶化到很多人形容的“水火不容”的境地。杜卫东说,在陈奶奶的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也是本次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他呼吁,在诊疗过程医务人员要做到对病人和家属保持尊重,具有同情心和耐心;多听病人的询问,多向病人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关心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和不便;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病人的社会心理。他相信,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和谐的医患关系一定能够实现。
链接:说说“切口疝”
杜卫东介绍,腹壁切口疝是在手术后腹壁切口的筋膜和(或)肌层未能完全愈合,在腹内压力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一种“疝”。是腹部手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率为2%~11%。
那么,为什么术后会出现“切口疝”呢?
杜卫东说,影响腹壁切口愈合的因素很多,例如患者年龄过高、术后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症、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等;慢性咳嗽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致使术后腹胀、腹内压增高;术后切口部位出现血肿、感染以及手术时切口的缝合关闭操作不当等,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切口疝”的发生。由于“切口疝”腹内脏器和组织易与疝囊壁粘连。所以,患者常常会出现腹部隐痛不适或因粘连较重出现肠梗阻等症状。较大的“切口疝”如果长时间没有得到治疗,疝囊会越来越大,出现疝囊皮肤糜烂,甚至破溃。
切口疝,怎么治疗呢?
杜卫东说,“切口疝”需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往往是在上次手术半年之后,最好一年左右。因为半年后原切口内潜在的感染因素已基本消失,疤痕也已稳定。
切口疝的手术包括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两种方式。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趋成熟,因其损伤小,痛苦少,不出血,不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优势,越来越多的患者更愿意选择做微创手术。但“切口疝”是一个复杂的疾病,治疗上,绝不是千篇一律,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疗效。
杜卫东 顾文扬/供稿 朱轶莹 陈辞/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