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信息资讯
News Information

- 信息资讯- 医院动态

麻醉醒来的胸痛——手术室里的生死时速

2016-03-28 138
字号:

318日,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麻醉恢复室。

“医生,我胸后面有点痛”一位全身麻醉苏醒后正准备送回病房的患者对身边的护士喃喃道。这句话恰巧被正在恢复室巡查的浙江省中医院麻醉科郭小文主任听到,临床经验丰富的他马上警觉起来。

患者,杨女士,65岁,24小时前因车祸外伤致右三踝骨折、左内踝骨折、左股骨内侧髁骨折、左侧4-6肋骨骨折。患者受伤前,一般状况好,无明显心血管等基础疾病史,进行了全身麻醉下行右三踝骨折、左内踝骨折和左股骨内侧髁骨折切复内固定术。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按照常规送入麻醉恢复室观察,经监护1小时余,患者神志清晰,呼吸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符合出麻醉恢复室标准,正准备送回病房。

“重新接上监护仪监测,马上吸氧,继续严密观察。”郭主任嘱咐恢复室护士。

“杨女士,您具体什么部位痛?”郭主任低身轻声询问杨女士,“是否是肋骨骨折处痛?手术切口痛吗?还有其他不舒服吗?”

“切口不痛,其他没有不舒服,就是胸后背部疼痛。”

“您确认不是左边肋骨骨折处痛吗?跟原先疼痛位置一样吗?”郭主任继续追问。

杨女士回答:“跟原先疼痛位置不一样,我原先左边痛,现在右边胸背部疼痛”。

就在郭主任检查病情时,杨女士突然大喊,“啊!!!医生,我现在感觉很痛很痛!”与此同时,“呜呜呜!”生命体征监护仪报警声紧急响起,鼻吸氧下氧饱和度迅速下降至80%,血压74/50,杨女士疼痛剧烈,大汗淋漓。

“不妙!发生了胸痛三联症!”持续剧烈胸痛、严重低氧血症,并伴随着血压下降,这些症状常见于三种严重疾病:主动脉夹层、心肌梗塞和肺栓塞。三种疾病中的任何一种都可在短时间内夺走患者生命,尽管这三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每个疾病治疗方案不同,所以早期明确疾病的诊断、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案治疗对于患者的生死预后至关重要。

手术室里,一场生死时速抢救开始了。

必须争分夺秒!郭主任一方面果断下达了一系列医嘱:更换面罩高流量吸氧,插管和呼吸机准备,加大阿片类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多巴胺维持升压,床边心电图、心超、血气分析、肌钙蛋白等急诊检查。另一方面汇报医教科,迅速启动急性胸痛救治流程,心血管内科蔡宏文副主任医师和呼吸内科杨珺超副教授迅速到达手术室紧急联合会诊。

浙江省中医院常务副院长、下沙院区执行院长毛威教授是省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听闻电话汇报病情后,毛教授初步判断患者肺脂肪栓塞可能性极大,病情伴随循环不稳定时会非常凶险。毛教授指示要尽快行CT胸痛三联征血管造影,并对一些重要细节做了部署。

四分钟后心电图检查结果示无明显异常,初步排除心肌梗塞。十分钟后放射科杨林主任带领急诊放射团队准备就绪,检查结果显示杨女士右下肺动脉栓塞,心超提示无室壁运动异常和右心负荷现象。

医教科随即组织麻醉科、骨伤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ICU)等医生抢救团队进行讨论,并在毛威教授和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省内著名重症监护专家江荣林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制定了治疗方案,杨女士病情得到迅速控制并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后续治疗。

经过生死时速的抢救,抢救团队成员望着监护仪上渐趋稳定的参数,紧张疲惫之余,更多的是抢救成功后的喜悦。大家早已忘了窗外已是夜色阑珊、灯火通明。

后记:记者就肺栓塞采访了毛威教授。他指出急性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死亡率极高,但在我国曾长期认知不足,临床易发生漏诊、误诊现象。

导致肺栓塞最常见的栓子是血栓,其他还包括非血栓性栓塞,如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和肿瘤栓塞等。肺动脉脂肪栓塞综合症(Fat Embolism Syndrome, FES)多发于闭合性骨盆和长骨骨折患者中,是骨折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常多发于骨折后2448h,可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困难以及低氧血症等,常因呼吸衰竭导致死亡,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死亡率可高达50%,且无特殊药物治疗,关键在于预防和早期诊断及恰当的对症处理。毛威教授说经过多年磨练,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综合急救能力显著提升,对于严重创伤、致命性胸痛如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和急性脑梗死等危急重症的救治形成了一支支成熟的急救团队。最后他表示,下沙院区医疗科研综合楼启用仅三个月,实际开放床位已突破500张,这充分体现了下沙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与主城区的无缝对接,以及百姓对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麻醉科/供稿 下沙院办/编辑